2025 年美国拉斯维加斯 CES 展上,AI 技术成焦点,却也给线下展会带来隐忧,传统展位流量吸引力受挑战。AI 通过虚拟助手精准分流、数字展台冲击、决策前置化 “偷走” 观众。主办方与参展商应积极应对,打造 “人机协同” 模式,构建 “反算法” 吸引力,保护数据隐私,开展跨场景流量运营。未来会展业进入 “双策展人” 时代,线下展会核心竞争力是 “不可复制的真实体验”,这是人与 AI 理想共生之道。
2025年1月的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国际消费电子展,几乎成为AI技术的“超级秀场”。黄仁勋的开幕演讲聚焦AI前沿,英特尔、AMD展开AI芯片大战,三星、LG的智能家居嵌入AI交互,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凭借AI驱动的后空翻表演吸睛无数,“无AI,不CES”成为参展商的共识。然而在这场技术狂欢背后,一个隐忧正悄然浮现:AI技术正在重塑观众的线下观展行为,传统展位的流量吸引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而AI如何“偷走”线下展会的观众?
1. 虚拟助手的精准分流效应
AI语音助手与AR导航工具正改变观众的逛展逻辑。有一位CES参展商发现,其展位观众停留时间同比缩短40%,原因在于观众通过Meta智能眼镜的AI功能,可实时调取展商资料并生成“定制化路线”,直接跳过非目标展位。这种基于兴趣算法的精准匹配,虽提升了观展效率,却大幅削弱了传统展会依赖的“随机流量”,尤其让中小展商面临“算法歧视”——被动陷入流量盲区。
2. 数字展台的降维冲击
“元宇宙分会场”正在分流线下客流。2024年Roblox平台的虚拟车展吸引超百万线上观众,导致同期线下展会人流锐减。企业通过VR设备打造的虚拟展厅,提供3D产品体验、NFT抽奖等沉浸式互动,使部分观众无需亲临现场即可完成参展,线下展位的“物理存在价值”遭遇技术颠覆。
3. 数据驱动的决策前置化
AI正将观众决策链条前移至展前阶段。参展商数据显示,30%的观众在抵达展位前,已通过AI生成的产品报告、用户评价分析完成决策,现场互动沦为流程化验证。当线下沟通从“深度体验场景”退化为“信息确认环节”,展位的核心吸引力被算法逐步消解。
从“对抗”到“协同”
在探索AI技术与会展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,展会主办方与参展商们应积极打造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——“人机协同”,从而平衡算法的高效与人性的温度。以进博会为例,它巧妙地采用了“AI助手预筛选+专家深度讲解”的组合策略,既提升了观众的观展效率,又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温度。此外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人流动态,展会能够灵活调整AR导航路线,既满足了算法的精准推荐,又激发了观众的随机探索欲,比如展会可以特别设置的“AI盲盒展区”,便以随机推送隐藏展位的方式,增添了观展的趣味性和惊喜感。
为了构建独特的“反算法”吸引力,参展商们正致力于创造沉浸式交互设计和情感化叙事。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,一家机床厂商将传统的设备操作台转变为“体感游戏”,观众需亲自完成虚拟生产任务,才能解锁产品资料,这种设计迫使AI无法完全替代亲身体验的价值。而在东京艺术展上,AI则被用来生成观众专属的观展故事线,但在关键节点上,真人演员的互动被巧妙融入,制造出算法所无法复制的情绪共鸣,让观众在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中,感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。
面对数据隐私的挑战,参展商们也在积极行动,发起一场“数据主权保卫战”。参照华为HarmonyOS的“AI隐私保护”功能,展会APP增设了“一键脱敏”选项,自动模糊处理敏感信息,确保观众的个人隐私得到妥善保护。同时,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为数据存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,通过对采集的观众数据加密上链,确保了使用轨迹的可追溯性。例如,在2024年的服贸会上,就推出了数据信用分体系,对滥用数据的展商进行降权处理,有效维护了数据生态的健康与平衡。
此外,参展商们还着眼于跨场景的流量运营,实现展前、展中、展后的全周期渗透。在展前阶段,通过AI技术生成观众兴趣画像,定向推送悬念式预告,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;展中阶段,则设置AR寻宝任务,引导观众深度探索展位,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;展后阶段,利用AI分析观众行为数据,自动生成定制化报告,并通过持续触达,保持与观众的连接,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。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,不仅提升了展会的整体体验,也为参展商带来了更加持久和深远的商业价值。
AI不是对手,而是“第二策展人”
未来会展业将进入“双策展人”时代,人类负责创意设计与情感连接,AI承担数据优化与效率提升。例如,AI可通过模拟人流热力图优化展位布局,利用NLP技术分析观众对话生成产品改进建议,甚至基于历史数据预测热门展区。但技术应用始终需要人文校准——正如AI艺术家艾达的价值,在于引发对技术伦理的思考而非算法本身。 当AI能模拟交互、克隆声音,线下展会的核心竞争力恰是“不可复制的真实体验”:工程师讲解时的热忱、产品触摸时的质感、创意碰撞时的灵感火花,这些无法被代码解析的情感连接,正是吸引观众放下智能设备、走进实体展位的核心动力。
结语
当技术回归服务本质,当线下场景聚焦不可替代的价值,展位将从“流量争夺场”升级为“价值创造中心”——这或许正是人与AI最理想的共生之道。